成果形成背景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报告 > 成果形成背景

我国西南边境是景颇、傈僳、佤、布朗、基诺、拉祜等直过民族聚居区,中国共产党带领他们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对共产党具有极其深厚的阶级感情。我国边境直过民族地区大多地处热带雨林,光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资源极为丰富,发展特色农业绿色产业优势突出,是一个不该贫困却是深度贫困的地区,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的诸多客观因素,这些地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再加上人才匮乏限制了区域的产业发展,因而一直是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本成果围绕我国脱贫攻坚重大需求,针对西南边疆直过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应用型人才匮乏的困境,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农村建设者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把脱贫攻坚需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耦合,创建了基于脱贫攻坚培养农科应用型人才的教学体系,探索了在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培养“新农科”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实践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教学新路径,炼就了教师队伍,培养了农科应用型人才,成就了科技扶贫产业,助推了边疆民族群众脱贫致富,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影响。

1、本成果创新了教学理念,把脱贫攻坚需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耦合,创建了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实践了在脱贫攻坚实战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论。创新了教学路径,教师团队下沉扶贫一线,教学实践平台前置生产一线,教学环节紧扣生产问题,教学过程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程。创新了教学实践,将扶贫资源转化为教学实践资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锤炼了教师的师德师风,全面提升了应用型人才的家国情怀和综合素质。

2、本成果实施以来,在边疆直过民族深度贫困村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建成了5个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15个村级科技小院、42个教学科研示范基地。打造了一支作风过硬的教师队伍,涌现出了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一批先进教师。培养了一批品德优良、扎根边疆贫困地区的应用型人才,涌现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干事的优秀学生。成就了一系列扶贫科技产业群,助力边疆地区群众脱贫摘帽。该成果成为了我国边疆地区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范例。

3、本成果形成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助力脱贫攻坚》等论文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刊物发表。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社会影响广泛,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受到了中共中央、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国务院扶贫办及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和表彰,《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党的重要刊物多次专题宣传,中央电视台中共二十大首场党代表通道、《新闻联播》《焦点访谈》《面对面》《家国栋梁》《大家》《攻坚日记》《摆脱贫困》及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多次专题报道,电影、报告文学和话剧《农民院士》广泛传播。

本成果有效解决了三个教学问题:

1)解决了如何将脱贫攻坚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耦合的问题。构建了培养目标紧扣扶贫需求,教学计划、教学课堂、教学实践融入扶贫产业的教学体系

2)解决了如何扎根边疆贫困地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构建了教师团队、教学平台、教学过程前置脱贫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路径

3)解决了如何将扶贫资源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的问题。立足脱贫攻坚需求和资源,构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云南农业大学 版权所有 2022
通讯地址:昆明市盘龙区金黑公路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