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成果贯彻落实习近平教育思想,坚持立德树人、扎根大地、改革创新,结合脱贫攻坚需求,建立了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图1)。
图1 服务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将脱贫攻坚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耦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秉持“生活教育”理念,将脱贫攻坚与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相耦合,实践育人(图1)。
1、党建引领,“时代楷模”以身作则,奋战脱贫攻坚一线
教师团队下乡驻村,开展支部共建,了解贫困地区需求,把科技创新和成果用于扶贫产业,把人才培养融入脱贫事业,培养师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2、教学平台下乡入村
在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深度贫困的蒿子坝村民小组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在云山村、大塘子、大河桥等建立村级科技小院15个,在竹塘、铁锁、者海等建立乡级教学科研示范基地42个,教学活动前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3、教学过程贯穿扶贫产业链全程
围绕扶贫产业开发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增设《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作物病虫害控制》等理论课程和《三七林下有机种植技术》等15门实践课程,建立了“2/4理论原理+1/4实战实训+1/4推广应用”培养方案。
4、教学课堂下沉田间地头
理论教学紧扣应用创新,实践教学紧扣生产环节,推广应用紧扣发动群众、组织生产等关键要点,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结合。
5、教学实践嵌入科学研究
围绕林下经济、果蔬等扶贫产业设立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在产业开发中完成实践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将脱贫攻坚使命内化为责任担当,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
针对高校教师难以扎根边疆贫困地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
1、提高政治站位,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以党的号召为行动指南,以投身一线服务脱贫攻坚为职责使命,以培养面向脱贫攻坚应用型人才为本分,打造扎根边疆的教师团队。
2、制定政策,提供保障
通过制定工作量核算办法,修订职称评定政策,优先配置科研项目和生源,提供工作经费等利好政策措施,保障教师团队扎根边疆教书育人。建成了一支54位学术造诣高、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院士专家、教授博士的扶贫教师团队,为面向脱贫攻坚培养应用型人才打造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三)把扶贫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锤炼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能力
依托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及扶贫产业、基地等条件开展实践育人,把优质扶贫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培养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和实践能力。
1、在扶贫生产实践中锤炼教师扎根大地的实战作风和责任担当。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淬火锤炼教师团队扎根大地、艰苦奋斗的实战作风,实践检验教师团队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脱贫攻坚中应有的作为成效。
2、在脱贫实践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在科技研发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在生产应用中培养学生技术素质,在成果转化推广中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3、在扶贫实践中研发关键技术,开发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助推边疆民族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