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应用与推广
(一)学生的热爱边疆、三农情怀及创新学习能力显著增强,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大幅度提高
近5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对实际问题解决的帮助程度达95%,与工作岗位综合需求基本符合程度92%,用人单位满意度大幅提升。近几年来毕业生在边疆、在基层、在农业领域的就业率平均达到了85%以上,较10年前提升了21个百分点。学生发表论文334余篇,授权专利130项,软件著作权3项;获国家、省部级大创项目406项;获全国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挑战杯铜奖等国家、省部级双创奖354项。
图1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全面提升高阶能力
通过“问卷星”的调查分析,学生对本成果的接受度和满意度评价均超过95%。成果的运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动力和积极性;学生的思辨能力、质疑能力、解决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全面提升。
图12学生获得性能力和满意度调查结果
(二)教学相长,创新课堂成为师生共同进步和成长的舞台,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创新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级特等奖、一等奖等19项荣誉;承担教育部、新农科专项等项目53项;出版专著3部,在高等农业教育等刊物上发表教改论文77篇;建成国家级课程2门,省级课程24门;建成教育部虚拟教研室3个;主编教材18部,副主编教材10部,参编10部,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
图13教师教育教学荣誉
共建共享线上慕课6门、虚拟仿真课程6门,向全国推广,累计使用学校63所,学习学生近2万人次;形成的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近100门课程创新案例,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25个、省级35个。
(三)成果在同类院校中具有良好声誉和重大反响
图14课程到专业、校内到校外、省内到全国推广应用路径
校内全面推广。成果受到校内广大师生一致好评,通过典型试点-逐步实施-全面应用,在农科大类基础课程群重点推广,实现云南农业大学通识平台、大类平台、专业平台和拓展平台课程全面应用。
省内高校全面辐射。在云南省教指委年会上向全省高校做主题报告交流,受邀到云南省近20所高校做交流分享,示范引领效果显著;以国家一流课程《微生物学》(双语)课程为主班,联合八一农大、沈阳农大和昭通学院,通过“克隆班“的形式将课程课前、课中、课后全程教学,实现南北10所高校同上一门课,受到广大师生一致好评,推广应用成效显著(图15)。
图15《微生物学》“1+N”克隆班联合培养模式
国内示范引领效应显著。指导云南省、浙江省赛区教师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赛二等奖4项,省级特等奖6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在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等国家智慧教学平台和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平台上做公开示范课程,在第57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新农科”论坛等全国会议上分享交流。成果得到了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和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在全国50余所高校推广示范,受益学生5万余人次。
媒体报导,反响强烈。成果在教育部新闻网、半月谈、中国新闻网、学习强国等媒体相继报道(图16),引起社会层面的广泛关注,成果的辐射与示范效应显著。
图16部分媒体报道